真巧,近日在小红书上看到有人投诉三亚一家酒店,我一看是我的客户,随即打电话与这家酒店总经理沟通,深入了解具体情况,才发现,情况与客人在小红书上反映的正相反。
彭老师认为,产生这样情况不是对错的问题,而是今天的消费者已经区隔分层了。
就拿三亚的酒店市场来说,淡旺季价格犹如过山车般起伏:旺季时,客房供不应求,房价一路飙升,轻松突破 2000 元大关;淡季来临,房价则大幅回落,降至 300 - 500 元区间,这样的周期性变化,早已成为行业内司空见惯的常态。
展开剩余84%但是,彭老师发现尤其是今年,不少酒店却陷入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怪圈 —— 即便产品品质与服务标准始终如一,投诉量却随着客群结构的迭代更新而直线攀升。其中,我的客户酒店的经历极具代表性,透过这一鲜活案例抽丝剥茧,或许就能揭开现象背后的本质,找到破局的关键路径。
01、降价后投诉激增:表象之下的 3 重本质一、客群需求与酒店服务的“隐性错配”
花 2000 + 住酒店的客人主打一个 “体验至上”,他们想要的是安全感拉满、住着超舒服、干啥都方便的住宿体验。有点小毛病也能忍,好好沟通就能解决;但选择 300-500 元价位的客人,那可是性价比狂魔!不光盯着核心服务,还得把每一分钱都算得明明白白,稍微有点细节没做好,就感觉自己大冤种附体,分分钟觉得被坑了。
以我的客户酒店投诉事件为例:旺季时客人主打一个“体验丝滑”,对床品更换速度根本不 care。但一到淡季,客人秒变 “细节控”,发现床品上的疑似血渍(第二天才投诉,后来查出来大概率是客人自己弄的新鲜痕迹),直接开启 “维权暴走模式”,张口就要免房费 + 精神赔偿,主打一个寸步不让!这真不是酒店服务拉胯,关键是两类客人的 “敏感雷达” 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—— 旺季客人图的是玩得爽,淡季客人追求的是权益拉满。酒店还拿统一标准 “一刀切”,这不就撞枪口上,矛盾直接原地爆炸?
二、“低价 = 低质” 的刻板印象,放大了服务瑕疵
市场长期存在的“价格锚定效应”,让部分客人形成了 “低价酒店必然存在服务问题” 的认知。这种刻板印象会让他们在入住时带着 “找茬” 的心态,将原本可接受的小问题(如清洁痕迹、响应速度)无限放大,甚至衍生出 “恶意索赔” 的行为。
正如我的客户反馈:个别客人“故意伪造‘血渍’‘污渍’,谎称毛巾床品‘未更换’,或虚构‘过敏’等问题,进而索要高额赔偿”。这类行为的出现,本质是部分客群利用 “低价 = 低质” 的社会认知,将酒店的 “降价” 视为 “可拿捏” 的信号,试图通过投诉、曝光等手段获取额外利益。而酒店若缺乏完善的证据留存机制,很容易陷入 “有理说不清” 的被动局面。
三、信息透明化不足,加剧了信任危机
当下客人维权已形成“多平台联动” 的模式 —— 从黑猫投诉到小红书,从中国消费者协会信息网到社交圈分享,一条负面信息能在短时间内扩散。但很多酒店在应对投诉时策略通,仍习惯 “私下协商”,忽视了 “公开透明回应” 的重要性。
客户在客人投诉时,因未及时公开监控证据(布草更换、血迹新鲜),导致不实言论在小红书传播,酒店声誉受损。这表明淡季客群重视知情权,若酒店未能及时公开调查和证据,易引发负面传播和更多投诉。
02、破局关键:不“讨好” 所有客群,只 “匹配” 目标客群面对客群变化带来的投诉压力,酒店无需盲目调整服务标准,更不必陷入“降价就该受气” 的焦虑,核心是通过 “精准匹配需求、强化证据支撑、主动管理预期”,将投诉风险转化为口碑机会。
结合今天的案例,可从 3 个维度制定应对策略:
一、服务“分层”:针对不同客群,设计差异化响应机制
淡季降价不代表服务“一刀切”,而是要根据客群需求调整服务重心,让 “性价比” 与 “体验感” 精准匹配:
1、明确需求标签:在预订时,通过问卷和备注识别客户特征(如“首次三亚”、“性价比”、“家庭游”),前台接待时可据此提供个性化服务(例如向“性价比”客户推荐“免费接送机”和“早餐升级”,增强其价值感)。
2、优化响应流程:针对“权益敏感型”客群,实施“10分钟响应+书面记录”机制:投诉后10分钟内反馈处理进度,并通过文字、照片、录音等记录沟通内容,预防纠纷。对于“体验敏感型”客群,提供“一对一管家服务”,简化沟通流程,提高体验流畅度。
3、前置权益告知:在入住通知书中明确“服务范围” 与 “维权渠道”—— 如注明 “床品更换标准为‘一客一换’,清洁过程有监控记录,若对卫生有疑问可即时联系前台查验”,同时提供 “酒店投诉专线” 与 “第三方监管平台链接”,让客人感受到 “权益有保障,无需通过极端方式维权”。
二、证据“留痕”:筑牢防线,应对恶意索赔
很多酒店的教训表明,完善的证据链是应对恶意投诉的核心武器。酒店需从“被动应对” 转向 “主动预防”,让每一个服务环节都可追溯:
1、关键环节影像化:缩写内容:服务员需用工作手机拍摄客房清洁的三个阶段视频,包括床品更换和卫生间消毒。前台应在客人入住时提供客房初始状态照片,以便确认无异议后办理入住,减少争议。
2、沟通记录书面化:与客人沟通投诉时,无论线上还是线下,都要同步形成书面记录(如邮件、纸质确认单),明确“客人诉求”“酒店方案”“双方达成的共识”,并让客人签字或回复确认;若客人拒绝配合,需记录 “拒绝原因” 及 “酒店已尽到的沟通义务”。
3、行业信息共享化:联合当地酒店协会建立“恶意客群黑名单”,将经核实存在 “伪造问题、敲诈勒索” 行为的客人信息录入平台,会员酒店可共享查询, “形成行业联防联治合力”,通过提高恶意索赔者的 “违法成本”,减少此类行为的发生。
三、舆情“主动管”:公开透明,化解信任危机
淡季客群对“信息透明度” 的要求更高,酒店需改变 “藏着掖着” 的舆情应对方式,用 “公开” 赢得 “信任”:
1、快速响应,及时发声:缩写内容:遇网络负面信息,24小时内发官方声明,阐述事件、证据和进展,防谣言。如酒店遭不实言论,及时公开监控、封存照片、录音等证据,澄清事实,展现重视真相态度。
2、跨平台宣传:在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发布“服务流程”、“清洁标准”、“员工日常”,展示低价不低质。例如,分享客房服务员换床单视频,强调即使房价400元,也坚持“一客一换”,监控记录全过程,打破低价等于低质的偏见。
3、借力第三方,增强公信力:若遇到复杂投诉,可邀请当地消费者协会、市场监管部门参与调查,或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(今天案例的酒店提出的“血液检测或 DNA 鉴定”),用第三方的客观结论佐证酒店无责,提升公众信任度。
03、结语:淡季不是“将就期”,而是 “口碑沉淀期”以上案例表明,酒店客群变化是市场供需动态平衡的结果,非品质下降。投诉激增反映了服务标准化与客群需求差异、价格预期与体验落差、信息披露与客群期待间的差距。
酒店淡季降价是吸引新客的良机,非简单甩卖。
应提升服务,定制套餐,回应差评,建立信任。让不同消费水平的客人都满意,淡季可变口碑利器,为旺季积累回头客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,把握消费心理变化是酒店业发展的关键。
原创作者
彭占利
酒店实战顾问
携程特聘讲师策略通
发布于:广东省一鼎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